苏辙(1039~1112),字子由,一字同叔,晚号颍滨遗老,蜀中眉山人,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散文家,同其父苏洵、兄苏轼同时闻名于世,为唐宋八大家之一。
苏辙与苏轼同胞兄弟,同登进士,时苏辙仅十九岁。二人在诗文创作上相互砥砺,在政治生涯中也相互支持,相依为命。苏辙曾上书提出改革蔽政建议,得到神宗赏识,后因与王安石意见不合,辞官而去,先后充任河南府留守推宫、陈州教授、河阳学官、齐州掌书记等。
熙宁十年(1077)二月,原陈州知州张方平任南京留守,征招苏辙为应天府判官。事有凑巧,苏轼自密州知州调任徐州知州。两人同时赴任,相遇于澶、濮为间。自熙宁二年春天开封一别,兄弟两人八年未见了。兄弟促膝而谈,知心话长,难分难舍,遂携手一起来到徐州。徐州之行,苏辙一住就是百余日。
苏轼、苏辙到徐州后,对榻而眠,宿于府署逍遥堂内。听着窗外夜雨淅沥,重逢恍如梦中,追怀旧日“夜雨何时听萧瑟”之句,两人吟诗相慰。苏轼诗为《宿逍遥堂追感前约二首》,苏辙赋得《逍遥堂会宿二首》,苏辙一首绝句道:“逍遥堂后千寻木,长送中宵风雨声。误喜对床寻旧约,不知漂泊在彭城。”
徐州山川,大气雄风。苏辙在徐期间,与兄长联袂寻胜访古,抒发思古幽情,留下不少诗文。兄弟徜徉戏马台台头寺石经院中,苏轼赋得《留题石经院三首》,苏辙遂吟和《子瞻同名诗三首》,两人游百步洪,苏辙赋得《陪子瞻游百步洪》,苏轼又吟《和子由游百步洪》;兄弟同登云龙山,拜访隐士张天骥,一个作《过云龙山人张天骥》,一个作《过张天骥山人郊居》;兄弟两人一同拜谒汉高祖庙,“庙有石,高三尺六寸,中裂如破竹,不尽者寸”,为汉高祖试剑石,苏辙挥笔写下《彭城汉祖庙试剑石铭》,虽仅八十字,却气势磅礴:“维汉之兴,三代无有。提剑一呼,豪杰奔走。厥初自试,山石为剖……”
最难忘的,是苏辙亲眼目睹了苏轼率领徐州人民所进行的抗洪斗争。这年七月十七日,黄河于澶州(今河南省濮阳县北)曹村决口,夺泗而下,徐州城下,水深达二丈八尺。苏轼以身作则,指挥抗洪抢险,终于战胜了洪水,保全了州城。为纪念抗洪胜利,苏轼命拆霸王厅建黄楼。苏辙很受感动,也为有这样的兄长而自豪,遂写下洋洋洒洒的妙文《黄楼赋》,既记载了徐州人民的抗洪斗争,更描画了徐州的山川形胜,抒发了深深的热爱之情。苏轼亲书《黄楼赋》,勒石上碑,成为文、字双绝的珍品。后来,苏辙又在《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》中,述及苏轼做徐州知州期间的抗洪事迹。这是宋代徐州人民与洪水作斗争的真实记录。
这年九月,苏辙离徐赴宁就职,兄弟赋诗洒泪而别。
神宗去世后,高太后摒弃新法,起用旧党,苏辙官位直线上升,官至御史中丞、尚书右丞、门下侍郎。哲宗亲政后,恢复新法,苏辙出知汝州;到徽宗时期,又被打成“元祜奸党”,晚年闭居颍昌,死后同苏轼同葬于汝州郏县。